时间:2022-12-18 22:06:23 | 浏览:706
文/胡艳丽
天凉了,喝杯茶暖身;天热了,喝杯茶解暑;心乱了,喝杯茶凝神;身累了,喝杯茶舒缓。
喝杯茶,看叶舒展、观茶沉浮、感茶汤变化、品茶之滋味。
这世间谁知我?唯一杯清茶陪伴。
杯中琥珀
拾几许月光,牵几缕清风,让诗意入茶,让画意入心。
偶尔喝到一款普洱生茶,茶香清几许,入口生津,回甘持久,但这些并不足以让我对它“一品钟情”,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名字——“人在草木间”。
“茶”字拆开便是人在草木间,是人与大自然亲密关系透过古老汉字的直观体现,自然漾着诗意。我们与茶的关系绵延了数千年,有文字记述的最早可上溯至秦汉时期的《神农食经》“茶茗久服,令人有力悦志”。
普洱生茶
这里的神农即炎帝,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,相传他牛首人身,遍尝百草,开创了农耕文化及中医文化,不知是否是他在尝百草的过程中,无意间尝到了这天地间的妙物——“茶”,饮之神清气爽,且“有力悦志”,遂代代相传,数千年生生不息。
一粒火种,开创一个时代。一片茶叶,清香了一个民族,也雅致了我们数千年的历史。
“斗茶味兮轻醍醐,斗茶香兮薄兰芷”这是范仲淹所写下的《斗茶歌》。斗茶是以团茶为基础,待要饮用之时,取团茶磨末,调制成膏,而后“点茶”。
北宋《清异录》中记述:
人在草木间
宋代文人雅士亦喜斗茶,主要“斗色斗浮”,色是指茶汤的颜色,而浮是指茶沫咬盏的时间。想着宋人斗茶时,小小杯中“乳雾汹涌,溢盏而起”,是否令人心驰神往?
只可惜,那点茶、分茶、斗茶之绝技,今时早已经失传统,只能遥想当年茶之风韵,及宫中、民间,茶文化之盛。
清代郝懿行在《证俗文》中指出:
这采茶、制茶、售茶、烹茶、藏茶、饮茶,其来有自,历史上的典故多不胜数。比如东坡著名的对联:
普洱熟茶
若与这“香茶”之名相对应,茶又有“苦口师”之别称。这香与苦,润与涩其实全在人的唇齿之间。有的茶入口涩,却回香持久;有些茶香气惊艳,却短暂易逝;有些茶,初品平平淡淡,却禁得起回味。茶也如人一般,形形色色,各有滋味,有些茶只是惊鸿一瞥,有些茶却可以成为我们杯中常客,时时展叶舒颜。
人与茶的相遇,就如同人与玉的相遇,需要缘分,需要一见钟情。满室茶香中你未必会一下选出最合你口缘的茶,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,一款雅致的包装,也许会牵住你的脚步,让你走近、流连,直至让茶、水、器亲密接触,让茶香绽放,彼此结缘。
我是因诗意,而对这款名为“人在草木间”的云南普洱茶,生出几分好感。忍不住要细细体味人在草木间,与那一芽一叶的缘分。
千两茶柱
而我对安化黑茶的喜爱,是源于千两茶撬开的茶柱上星星点点的金花,而后是被它“杯中琥珀,盏底清泉”的汤色吸引。
黑茶味道丰富。天尖香气足,汤香明亮,且冷后香气不减,冷香执着。千两、百两往往带着山野的气息和味道,不论是粗枝粗叶,还是相对细嫩的原料,在传统工艺的加持下,放在屋子里,时间久了,满室生香。最奇妙的莫过于茯砖,打开一片茯砖,便如同打开一片小天地,这里金花点点,它们既是茶叶内再生的森林,又是森林里修行的小神仙。
黑茶“金花”
看着这些茶内“黄金”,不禁令人感慨,生命是何等的奇妙,树上的鲜叶经采摘、杀青、初揉、渥堆、复揉、烘焙等系列工艺后,看似失去了生命,却能在适宜条件下,茶砖内再孕生命,生起一个个、一丛丛的天然“小蘑菇”,且有诸多益生功效。这菌与茶在遇水后,还将再幻化一番奇遇,令人唇齿生香,回味悠长。
自古禅茶一味,宋时虽有“斗茶”之风,但更多时候茶代表着清心、静思,也象征着心的修行、性情的修炼。茶之味,轻有轻的曼妙,浓有浓的醇厚,温润如良人,不羁如剑客。这饮亦可豪放可精致,可多人品鉴,亦可一人举杯邀明月。最爱便是这千般茶滋味,有茶相伴,便如同人在草木间,坐拥这会呼吸、会生长的草木精灵,品饮大自然的造物滋味,怎不是人间好岁月?
文/胡艳丽,谢绝转载
欢迎爱茶的你,留言交流。